


在江门市,一处处“量身定制”的适老化改造、一次次暖心的上门服务,有效提升居家长者的生活质量;在惠州市博罗县,布点到社区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养老服务;在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花港社区,一大批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实现老有所为……
让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党和政府的深情牵挂。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99万人,老龄化率达14.86%,预计2030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广东把全面深化新时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改革发展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省级层面将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纳入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省“民生十大工程”“十件民生实事”统筹推进,不断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应对老龄化“四梁八柱”更加坚实
广东不断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十四五”以来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广东省保育康复(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在国内率先出台促进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高质量发展、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政策措施,涉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各地各部门细化落实工作,将政策“暖意”化为民生“暖流”:
截至2024年底,全省养老保险覆盖8219万人。老年慢性疾病纳入门诊特定病种范围,切实减轻老年人员门诊费用负担。广州长期护理保险试点8年惠及13万人,梅州已于2025年7月1日启动长护险,惠州、汕头、汕尾等地将陆续跟进。截至2025年6月,311.0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老人津贴。截至2025年9月底,26.58万老年人享受低保、17.31万老年人享受特困人员待遇。1486万老年人参加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
覆盖全省、城乡兼顾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省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584家,实现县区全覆盖。全省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率达85%,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率达92%。老年人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0岁。
保障老有所养
县镇村“三层级”服务网络、居家社区机构“三业态”服务功能加快完善
“十四五”以来,各级彩票公益金按不低于55%的资金比例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首批15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层次清晰、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超2万个,城市和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7%,全省正常运营养老机构1630家,养老机构床位21万张,122个行政县(市、区)均实现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全覆盖。按照撤弱留强、多镇合一、城乡一体的思路,着力推动乡镇敬老院优化整合和转型发展,将全省956家乡镇敬老院优化整合为583家,推动124家转型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乡镇敬老院的入住率由整合前的44.1%提升至51.5%。

完善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功能。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方面,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约9.3万户改造任务,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设立家庭养老床位超2万张。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方面,着力完善多元养老助餐服务,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召开“长者饭堂”建设工作推进会向全省推广可持续发展经验,全省“长者饭堂”(助餐点)3705个,累计服务老年人超5330万人次;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建档、探访关爱服务,目前已完成建档工作,探访率达98%。优化机构养老支撑作用方面,连续10年稳步推进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全省评选星级养老机构765家次;连续5年委托第三方专业力量对养老机构设施、服务、安全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联合多部门持续开展食品、消防、建筑、涉老诈骗等方面监管,引导和激励养老机构诚信守法经营、积极转型升级、持续优化服务,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上,省民政厅联合省财政、人社部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措施。2025年将“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超5万人次,全省养老机构院长和养老护理员培训上岗”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超30万人次;目前全省2.36万养老护理员均实现岗前培训,有效提升了护理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行业规范化建设上,印发《广东省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2022—2026年)》,为广东省养老服务行业的标准制修订计划和标准化工作部署提供指引。依托广东省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化粤港澳养老服务标准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粤港澳三地已联合公布8项民政养老服务领域“湾区标准”,助力推动“湾区养老”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

推动事业产业发展协同
政府市场社会“三主体”协调机制不断健全
广东聚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主导作用,不断优化有效市场资源配置,持续加强有情社会多元参与,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政府有为,广东将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纳入各级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积极探索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省委改革办将发展银发经济纳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养老金融产品类别、老年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供给能力均居全国前列。与全国20个省区市建立旅居养老合作关系,在合作区域培育旅居养老示范基地71家。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合作步伐加快,截至目前,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总数增至24家,共收住符合条件的香港老年人709人,不断满足香港地区老年人在粤多元多样养老服务需求。2024年,广东省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获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推广,广州市“聚焦需求 多维发力 全力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工作经验获民政部推广,广州市黄埔区“银发经济十条”入选全国民政政策创新交流展示名单县级第一名。
坚持市场有效,发布广东省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在用地扶持、医养结合、税费、用水、用电、用气优惠等方面提供25项政策指引。培育发展一批具备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养老服务品牌,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十四五”以来,全省民办养老机构由2021年514家增至2025年676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功举办10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吸引参展企业超过3200家,行业观众超过40万人次。

坚持社会有情,深化拓展“银龄行动”,支持老年志愿者贡献银发力量,截至2025年7月底,全省共有老年志愿服务组织1500多个、老年志愿服务者62万人;全省“五老”队伍17.7万人,成立“五老工作室”1537个;设基层老年协会16960个、老年协会会员约200万人,广大老年志愿服务者和老年人在跨省对口帮扶支援、助力大湾区发展、“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领域积极贡献“银发力量”。全面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老年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适老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共有132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教育加快发展,广东开放大学建成全国首个老年学省级重点学科,老年大学办学体系初步形成省、市、县(区)、乡镇、村居五级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全省广泛开展“敬老月”“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新征程上,广东民政部门将继续积极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举措,更好保障老有所养,全面加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温暖。